微信扫一扫
6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该规定将于2022年8月1号开始正式的实施。
领悟时代数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杉达学院法学教师唐树源指出,该规定主要是涉及了账号信息的注册和管理,以及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这几大块的内容。他表示,该规定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平台),在账号的内容安全方审核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账号信息加强监管
《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账号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履行账号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认证、账号信息核验、信息内容安全、生态治理、应急处置、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制度。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体现用户个性特征,方便在线交流,成为亿万网民展示自我的重要载体。但同时,通过注册、使用账号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暴力等行为时有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出台规定,旨在加强对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的管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规定要求,互联网个人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含有职业信息的,应当与个人真实职业信息相一致;互联网机构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应当与机构名称、标识等相一致。互联网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政党、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名称、标识等。
规定还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应当对互联网用户在注册时提交的和使用中拟变更的账号信息进行核验;应当在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归属地信息,便于公众为公共利益实施监督。
当前国家围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建立,包括信息服务的管理方面已推出很多监管政策,此次规定主要用于限制和规范的是两类群体,一是互联网用户,二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一些互联网用户的账号信息也从昵称、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这些内容也出现了一些反面的个例,例如出现一些虚假传播、网络暴力等,在本质上会危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还会侵犯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当前需要在互联网服务上加强监管,在内容生态方面下更多力气。”
账号乱象层出不穷
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逐渐增加,相关乱象也随之而生,通过注册、使用账号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暴力等行为时有发生。
以传播虚假信息为例。此前,哔哩哔哩的一名up主(用户)在停更半年后,突然现身爆料称自己之所以这段时间没有露面,是因为被拐卖给了一名中年女子,并且在拐卖期间多次遭受凌辱虐待。视频发出后立马引起轩然大波,许多网友跟进转发,请求平台介入调查真相。
据紫牛新闻消息,6月1日凌晨,哔哩哔哩平台官方发文回应,称当地警方查实该up主被拐卖经历为虚构,此种为博取流量恶意消费用户情绪的行为,违反了作为一名UP主基本的诚实原则,干扰了社区正常的秩序并带来严重不良社会影响。公告称,根据社区规则,网站将对账号予以永久封禁,之后也将在全站范围内展开MCN机构虚假内容问题清查,一旦核实违规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
在网暴方面,财经网科技留意到,目前在短视频平台、还有知乎、豆瓣等内容平台上,网暴言论及事例也不在少数,成为让平台头疼的事情。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媒体表示,如果纵容网暴继续发生,互联网平台上的理性思考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营销号、饭圈和流量收割者,因此平台一定要治理网暴。
在唐树源看来,为了防止各种危害行为,对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来说,应该制定且公开自己有关于用户账号管理的一些规则,平台的一些公约,而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则应该注意账号信息的真实性。“关于职业信息和资质信息、经营范围信息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支撑。”
此前,财经网科技就报道过,抖音、快手和B站(哔哩哔哩平台)在个人认证中均上线了职业(资质)认证,职业类型涵盖法律、经济金融、健康心理等。不过在容易出现违法违规情况的经济金融领域,上述平台职业认证的覆盖率似乎远不如医生、律师高。
还有一些平台上的一些账号容易误导大众,被误导认为是官方组织,但其实并不具备相应资质,“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去严令禁止,不予注册的。”
此次规定对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平台在对进行审核、核验时,对于信息内容的安全、生态治理、应急处置、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都要落实主体,“比如发现用户在平台上注册的账号信息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那么平台需采取措施,例如采取警示提醒、限期整改、限制账号功能、暂停使用、关闭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及时向网信等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平台需在醒目的位置来公布一些投诉举报入口或方式,那么即便平台没能及时追查到相关的违法账号,也可以通过公众举报的方式来进行更好的监管。
对平台提出更高要求
《规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因此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有必要对照规定,从制度、人员、机制等各方面,查看还有哪些差距和问题,需要尽快在规定落地实施之前落实到位。“8月1号正式实施之后,相关的平台,都应当符合这个规定的内容。”
网信办可以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日常的监督和检查,那么此时平台需要配合,且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进行支持和协助,如果网信部门发现,平台存在比较大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那么网信部门就可以对它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当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存在较大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可以要求其采取暂停信息更新、用户账号注册或者其他相关服务等措施,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当中规定了很多处罚,如果违反了某个规定,平台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处理措施,比如可以对平台进行吊销相应的一些资质,包括对它进行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或者是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等等。
如果平台违反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那么网信部门就可以对它进行约谈,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如果更严重的,就可以对其实施限制从事网络信息服务,限制行业进入等等惩戒措施。”
如果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法规中没有规定的?唐树源指出,这一次发布的规定也明确,可由省级以上的网信部门对它进行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并且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则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无论是这些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是信息发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交互式信息服务还是比较火的网络直播应用软件,都将受到此次规定的约束。“这一次的规定,我觉得对于平台而言,约束的方面是非常多的,同时在违法时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很强,所以对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而言,需要更好地对照检查,以便面对规定里提到的一些风险。”